在带娃的日常生活中,难免会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。许多家长常常会觉得孩子总是不听话,很多事情说了无数次,但他们依旧我行我素,让人气得直冒火。你是否曾经在心里默念过:“怎么我说了那么多次,孩子就是不听?”这种无奈感也许让你感到无比沮丧。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》里有个扎心的提醒:“语言暴力是一把看不见的刀,砍断的不仅是孩子的安全感,还有他们愿意向你敞开的心扉。”作为父母,我们都经历过急眼的时刻,吼完孩子后又感到后悔。其实,孩子的“不听话”往往是因为我们的沟通方式先“堵了路”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那些能让孩子“耳朵支棱起来”的小技巧,保证比吼十句都管用。
首先,学会与孩子共情是关键。当孩子在考试中成绩不理想时,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自责,接着便是质疑孩子是否认真学习。这种反应只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,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抵触。我们应该首先处理孩子的情绪,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感受,而不是一味指责。例如,可以这样对孩子说:“这段时间是不是学习压力大?有没有什么问题可以跟我们讲一讲,爸爸妈妈可以帮你一起解决。”通过这样的交流,孩子会感到被理解和支持,更愿意向你倾诉。
其次,尽量避免使用命令式的口吻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可能会下意识地用命令的方式来指挥孩子,比如:“今天8点以前必须把作业做完!”或者“不准玩游戏!”这种命令式的语气虽然彰显了家长的权威,但往往导致孩子的不满和抵触情绪。更好的方式是转变为合作式的语气。比如,当孩子做作业时,可以和他们一起探讨每天的作业时间安排,先做哪一门学科的作业,再做哪一门。这样,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尊重,积极性自然会提高。
还有,少说“你要听话”,多说“你可以的”。不少家长在日常生活中,常常用“你要听话呀,当一个好孩子,将来……”这样的口头禅来教育孩子,但这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否定。因为这意味着在家长心中,孩子是不听话的,不是一个好孩子。我们不妨多对孩子说“你可以的”,让他们感受到家长的信任和支持。比如,可以说:“爸爸妈妈相信你可以的,这件事情你一定能够做好的!”这样的鼓励会让孩子更有信心,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。
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沟通方式至关重要。《正面管教》里有句话说得特别在理:“孩子只有在感觉好的时候,才会做得好。”不管怎么教育孩子,只有让孩子内心深处“愿意听”“听进去了”,才能起到效果。试试这些沟通技巧,让自己的话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。这样,孩子不仅会更愿意听你的话,还会在心里建立起对父母的信任感。最后,记住,教育不仅仅是传达知识,更是建立情感连接的过程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